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閑話雜記:陽關大道

敦煌陽關(絲路系列七)

陽關大道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5公里。
西漢武帝時期為開闢河西,而有所謂「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就是「兩關」其中之一。
陽關自古爲「絲綢之路」西出敦煌必經的南道關卡,是當時邊境之重要門戶。唐代詩人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傳頌「陽關」名揚千古。昔日唐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就是循此絲路南道,從「陽關」返回長安的。



 

 


西漢為抵抗匈奴在邊疆騷擾,而在河西走廊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陽關於漢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設都尉管理軍務,唯久遠的歷史建物,還能完好保留的已經不多,至唐朝時期陽關這裡也已成半毁狀態,僅剩下少許遺址。

 




由上圖可以清楚看到河西走廊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相關位置,和靠西面的兩關(玉門關、陽關)。

 




 

就專家考證:昔日在大漠中的陽關城,經過長年的風蝕早已蕩然無存,眼前僅剩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土丘般的「墩墩山」上,依靠著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山」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的唯一見證。

 



 

在「墩墩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盡頭的大沙堆,當地人稱之為「古董灘」。這裡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許多大沙梁。沙梁間,漢唐陶片、瓦塊、裝飾品等古遺物,到處皆是,所以這裡被稱為「古董灘」。而「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這是漢朝時期的烽燧,由於歷史久遠,這些遺存的「陽關烽燧」已經不多了。古時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70公里有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在陽關附近也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山頂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保存也比較完整。

 



 


 


 


 


 


 


 


「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
「陽關」和「玉門關」這兩座漢代關隘在唐詩中反覆出現,但誰能想到,即使唐朝的人也沒能看到原本這兩關建立的模樣,當年通往西域的一南一北的門戶,千年來早已成為無盡荒涼和離愁的象徵。除了殘存的烽燧,都早已淹沒在大漠黃沙的歷史中,遊客能眼見的僅是「陽關博物館」所擺設的,真實的場景只能憑意會延伸想像了!

 





 



請 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阳关(甘肃省敦煌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