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閑話雜記:絲綢之路11天(中) 全程甘肅段(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張掖、武威

絲路之旅──甘肅(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張掖、武威

絲綢之路11天(中)

 

 



 

從新疆進入甘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敦煌」也為河西四郡之一。
河西走廊大部分都在甘肅省境內,所以又稱為「甘肅走廊」。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武帝最早開發河西,當時有所謂:「列四郡、據兩關」,該四郡就是「河西四郡」:敦煌郡(古稱:沙州)、酒泉郡(肅州)、張掖郡(古稱:甘州)、武威郡(古稱:涼州)。

此行「絲綢之路」,在甘肅段的行程,首先到敦煌郡,敦煌這裡周邊景點有:鳴沙山月牙泉、陽關、莫高窟等,第二站到酒泉郡的嘉峪關,第三站是張掖郡的丹霞地質公園,最後是經過武威郡到蘭州。

 

 

 



 

 

鳴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陽關大道/莫高窟
/嘉峪關/張掖丹霞地貌

 

 



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鳴沙山」已存在有三千多年。鳴沙又稱响沙,這是種自然現象,陣風揚沙起落互動,在氣流中造成磨擦聲響,而稱之為「鳴沙」。



 

敦煌鳴沙山位於敦煌城南五公里,屬於國家級旅遊區,是絲綢之路上甘肅境內知名景點。很難得近距離貼近駱駝的遊客,在「沙漠上騎駱駝」更是最新鮮的嚐試與體驗,是這裡最大的賣點,也是遊客們一窩蜂來到這兒的目的。

 


 

放眼鳴沙山,遠處駱駝像螞蟻般成群結隊移動著。儘管體驗沙漠方式還可以搭直升機、滑翔翼、沙地越野車等,但多數遊客會選擇騎乘駱駝。

 


 


 

五個人為一組騎乘駱駝,把門票交給牽駱駝的年輕人,他會領著到蹲坐的駱駝旁,讓遊客騎上背去。

 


 


 

在沙漠裡出現這一彎水,也蠻神蹟的,後經調查發現是盆地內溢出的地下水。但月牙泉面積日漸縮小中,以前水深四米多,現在可能不到一米,目前完全靠人工注水防止枯竭。

 


 


 

 


(更多圖文)


 

敦煌 西千佛洞

敦煌曾經相當繁華,匯集周邊其他石窟,成為「敦煌石窟群」。位在敦煌西南30公里、黨河北岸的洞窟,也是莫高窟的分支,因位處莫高窟之西而稱之為「西千佛洞」。現有洞窟16處,大都為北魏時所有,一般只開放其中8窟供作參觀。



 



進入參觀時不得拍照!

 

 

 


 

敦煌 陽關大道

唐代詩人「王維」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唱,令人對「陽關」故址的神往。



 

陽關,位於今敦煌西南70餘里,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最早的海關,絲路南道重要關隘,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陽關與北邊的玉門關合稱「二關」。是古代把守著通往西域之重要門戶。

 


 

今天的陽關其實只剩下風蝕殘存的「烽燧」,其他盡是一片荒涼。

 


 

這一群18人走向「陽關」博物館。

 


 

張騫曾從此出陽關來往西域。

 


 

敦煌早年為「烏孫」與「月氏」居住之地,匈奴人乘秦朝末年紛亂之際入侵,並迅速擴張勢力趕走「烏孫」、「月氏」,盤據整個河西走廊之地,並不斷對漢代邊境騷擾,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後由「衛青」「霍去病」遠征河西一帶,平定匈奴之亂,將河西納入西漢版圖。使河西走廊從此成為中西交通的孔道。而雄踞陽關與玉門關的敦煌,也成為中西交通的門戶。

 


 

 


(更多圖文)


 


莫高窟遭破壞 張大千也有份?

「莫高窟」,這處聞名中外的歷史遺跡,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遺產。
根據唐朝史料記載:公元360年前後,有僧人在路過敦煌鳴沙山斷崖,在岩壁鑿出洞窟,坐禪修行。歷經朝代更迭,洞窟建造受到崇信佛教的統治者及王公貴族的支柱而大放異彩,洞窟越鑿越多,隨著絲綢之路的榮景,莫高窟更是興盛,唐代武則天時洞窟達千餘個。每個洞窟四壁佈滿繪畫與塑像或浮塑等,題材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佛教藝術的殿堂。

 


 

公元1900年莫高窟發現一處「藏經洞」,擁有古文物等五萬餘件,但悲哀的是中國處在清末昏庸的年代,多數文物流落英國、法國、日本、俄國等地,最終僅存八千餘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另,大陸當地導遊都口徑一致認為:「張大千於民國時期進入莫高窟描摹避畫時,破壞多處原貌,後經中共總理周恩來下令全面保護!」
現今「莫高窟」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的三大石窟。

 


 

在第96窟處,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米。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土紅色木構,外觀輪廓錯落有致。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這座窟檐建於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當時為五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四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九層造型。

 


 


 


 

 


(更多圖文)


 

敦煌 嘉峪關

嘉峪關位在甘肅嘉峪關市西側,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9年,是長城最西邊的重要關城,也是絲綢之路的關卡。嘉峪關地處南有祁連山北臨黑山之間,兩山中間僅有15公里,是河西走廊最狹窄的地方,自古即為「河西第一隘口」。明代征西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後,在此選址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嘉峪關城,矗立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上。

 


 

嘉峪關關城,地勢險峻,建築雄偉,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側重鎮,而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也是明代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樓,關城座東面西,東西長156公尺,南北寬160公尺,總面積三萬三千五百平方公尺,由內城、瓮城、外城和城壕等組成。

 


 


 

嘉峪關城內有:東門(光化門)、西門(柔遠門);東、西門外另設有東、西甕城用以殲滅入侵敵軍,兩門上也各建有關樓。

 


 

這裡是明朝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與長城東端的山海關遙相呼應。漢族的長城歷史文化與東西絲綢之路就在此匯集。

 


 


 

嘉峪關市目前是甘肅的鋼鐵重鎮,從關城上可遠眺鋼廠的大煙囪,代表著這裡擁有豐富的礦藏,冶金工業成為此地現代主要的經濟活動,嘉峪關市最重要的大型企業集團就是「酒泉鋼鐵公司」,酒鋼集團也經營嘉峪關「酒鋼賓館」和酒店,連這裡的空氣都瀰漫著「酒鋼」濃濃的氣味。

 


 

 


(更多圖文)


 

張掖丹霞地貌 七彩錦秀世界

張掖丹霞位在祁連山北側,甘肅臨澤境內,面積約五百餘平方公里,僅次於四川境內的赤水丹霞。丹霞地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紅色岩層經過長年雨淋風蝕,形成各式樣態,起伏高低,色澤艷麗,是大自然神奇的傑作。



 


 


 

在歐亞與北美、澳洲地區均有發現類似丹霞地質,而中國內陸更可以在多個省分看到這種地貌。在廣東省北部有一座「丹霞山」,就是以丹霞地貌命名的。

 


 


 


 

張掖丹霞景區相當大,可以坐景區專車前往四個站;第一站不需費力,後面三個站都有不算低的景觀台,上下有些坡度或階梯的,對年長者或膝關節不好的可能要慢慢來。

 

(更多圖文)


 

 

 



請延伸閱讀:
絲綢之路11天(上) 從西安到新疆烏魯木齊、吐魯番
絲綢之路11天(下) 武威、蘭州、天水、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