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絲路系列八)
佛教大漠藝術勝地(莫高窟)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顧名思義這裡洞窟非常的多,現有的洞窟約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塑2400尊,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在眾多洞窟中有大有小,其中比較具有景點代表性的該是:第96窟「北大像」與第130窟「南大像」,另外還有一處是第17窟的「藏經洞」。
莫高窟第96窟。
莫高窟第96窟,建於初唐。此窟外的紅色木構窟檐高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氣勢宏偉。遠看是一座壯觀的九層樓閣,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築體,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莫高窟第96窟的三個面向。
第96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彌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就被稱著「北大像」。「北大像」高度比諸四川的樂山大佛(坐高62米)和四川榮縣大佛(36.67米)相較,是排名第三的高,但就室内泥塑大佛角度看,「北大像」應屬全中國之冠。
第96洞窟的建造,應是莫高窟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唐代前期國家强盛,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象徵。
在佛教信仰中,彌勒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根據大乘佛經所述,彌勒成佛,將帶來祥和、富足美妙的世界。這些思想反映了當時人們嚮往美好、安定的殷切願望。
(取材自敦煌研究院網站)
莫高窟第130窟。
莫高窟第130窟開鑿於盛唐時期開元、天寶年間,是一個通頂大佛窟,彌勒佛像高26米,佛像造型莊嚴雄偉,體積僅次於第96窟的北大像,是莫高窟第二大佛像,因位處「北大像」之南,故稱為「南大像」。
第130窟「南大像」的彌勒佛像。(取材自敦煌研究院網站)
開鑿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於96窟(北大佛)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斗頂窟。通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 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
南、北兩壁畫分別是:「太原王氏母女及僕從供養像」和「晉昌郡太守樂庭懷等供養像」。
上圖:通道北壁的「晉昌郡太守樂庭懷等供養像」(盛唐)。
下圖:通道南壁的「太原王氏母女及僕從供養像」(盛唐)。
通道南壁上的「太原王氏母女及僕從供養像」,是唐代供養人畫像中規模最大的一幅,畫裡共十二人,前三人為主人,後九人為奴婢。前三人均有榜題,第一個身形最大的榜題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養」,第二個身形較小,榜題為:「女十一娘供養」,第三身形更小的榜題:「女十三娘供養」。根據榜題可以得知後面兩個供養人都是都督夫人的女兒。
此幅供養人化像的人物造型富有唐代模樣,無論是主人還是奴婢都具有「曲眉半頰」,「體態豐盈」的楊貴妃型的特點。且每個人的面容神采又各不同,主人們雍容華貴,手捧香爐或鮮花,合掌致禮,流露出恭敬虔誠;奴婢則有的捧琴,有的端水瓶,或是執扇遮面,悠悠自得,也有回首顧盼,竊竊私語,與主人心情頗為不同。
這幅畫的實際線條流動如生,線的疏密虛實都十分考究,塑造了生動鮮明的唐代美人。
第17窟藏經洞。
莫高窟的第17窟,即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
唐朝末年,因時局動亂,因此大量的佛經、佛畫、法器和相關佛教的文物等約500萬件密藏此窟,砌牆封壁,並以壁畫裝飾,此一藏經洞在黃土大漠中沉睡了九百多年!
直到公元1900年的清光緒年間,這個藏經洞的密室才被莫高窟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無意間所發現。
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後,曾向敦煌縣令、安肅道道台及甘肅藩台報備,卻未引起重視,只下令王圓籙就地封存。王圓籙出售部份經卷給附近居民,作為維護洞窟經費,唯此消息卻引來西方探險家的興趣。
在這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裡,珍藏著公元四世紀至十一世紀(也就是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到北宋),如此長時期的各類文獻資料、文物藝術、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共約五萬餘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宗教、藝術和民間生活等各種領域。所使用的文字有:古漢文、龜茲文、栗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鶻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闐文、古藏文等中亞和少數民族文字。在此藏經洞的文物數量十分驚人,舉世罕見!
自1905年至1915年期間,先後有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鄂登堡等紛紛前來,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古文獻資料近四萬件。因此敦煌藏經洞裡的文物精品從此流落海外!
諸如:英國博物館收藏「樹下說法圖」唐朝絹畫。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藥師如來像」唐朝。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彌勒經變」晚唐絹畫等。
←(取材自敦煌研究院網站)
1907年5月,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以四十個馬蹄銀錠買走七千份古寫本、刻本卷子、殘片散頁六千多號,以及一些佛絹畫、佛幡等,總計29箱。這些作品日後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1908年春,法國人伯希和與王圓籙進行交易,以五百兩銀子買走六千餘件。直到1910年朝廷才派員至敦煌,準備將經卷運回北京京師圖書館存放。在京師派大員到敦煌莫高窟前,王圓籙便事先從藏經洞中偷搬出許多綑經卷,藏於其他洞窟。因此在啟運時清點尚有九千餘卷,三個月後到達北京時剩下八千餘卷。
1912年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與吉川小一郎從王圓籙手中購買近三百卷寫經,另外他們還在各窟搜尋到一批佛經寫本。
1914年,俄國考古學家奧登堡從王圓籙手中買下二百件寫經。
←(取材自敦煌研究院網站)
中國的千年歷史文物,如此重要的國家寶藏,有其無法替代的價值,卻流失於漫不經心的後代子孫手裡!
2016年第一次在美國舉辦的「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敦煌莫高窟」